關於AHP層級分析法(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一種多準則決策分析的方法)


當我們1974年進大學讀書的四年期間,Saatty正在和他的學生將他的AHP理論整理、發表成專書。從此社會科學多了一項研究工具,企業、組織面對複雜的決策多了一件利器。

相關文章: 《Quantitativ Research Methods》W10 | 《資管文獻選讀》W11 | 《AHP 層級分析程序》 | AHP Online Systemhtw/Lf**87 |

鄧振源《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》

層級分析法(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, AHP)為1971年Thomas L. Saaty (匹茲堡大學教授)所發展出來,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的問題上。當年,Saaty替美國國防部(Department of Defens)從事應變計劃問題(Contigency Planning problem)的研究:並於1972年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(Nationak Science Fundation)資助下,進行各產業電力合理分配的研究。1972年7月Saaty在開羅Cairo替埃及政府從事「無和平、無戰争」(no peace no war)對埃及的政治及軍事狀況的影響研究時,開始將有關的判斷加以尺度化。1973年Saaty將AHP法應用在蘇丹(Sudan)運輸研究後,整個理論才趨成熟; 其後在1974年至1978年間,經不斷應用修正及證明後,使得整個理論更臻完備。1980年,Saaty遂將理論整理成專書問世,隨後在1982年至1987年間,相繼出版有關AHP理論的專著多冊(Saaty 1982, Saaty and Vargas 1982, Saaty and Kearns, 1985)。AHP發展以來,在國際期刊發表的相關論文,不斷地出現,而且應用的範圍也相當的廣泛(Zahedi, 1986)。
AHP法的理論簡單,同時又甚具實用性;因此,自發展以來,已被各國研究單位普遍應用。國內從Saaty第一本著出版後開始引進,至今已應用的相當普遍。
本章主要探討AHP法的內涵特性、理論基礎及有關問題點等,同時用簡單應用實例加以說明,最後再扼要介紹網路層級分析法(Analytic Network Process;ANP)。
3.1 AHP法的内涵特性 現代社會是一個「問題複合體」(problematigue)的結構,這些問題又由一些交互響的要素所組成,包括有形的與形的、的與量的。最近十餘年,系統方法的發展,在社會及行為科學上已經廣泛的應用,使得複雜的問題能夠簡化,同時建立具有相互影響關係的層級結構(hierarchical stucture)(Saaty 1980)。
對於決策者而言,層級結構有助於對事物的瞭解,但在面臨「選擇適當計劃或方案」時,必須根據某些基準進行各種可行計劃的評估,以決定各可行計劃的優勢順位(priority),從而找出適當的計劃。估基準必需技術、科學、社會、經濟及政治等層面來考量,如果僅就單一層面來決定,則將導致錯誤的決策,錯誤的決策比沒有決策來得更嚴重。AHP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被發展出來的一套理論,提供在經濟、社會及管理科學等領域,處理複雜的決策問題。
一、目的與假說
二、層級與要素
三、相依與獨立
四、評估尺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