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《大地上的親人》
黃燈
P.iv 對親人精神世界和時代關係的勾連,成為我多年的心願。
在時代狂奔的腳步聲中,資質,運氣,機緣,在成功學的價值包裝下,被敘述為決定個體命運的關鍵要素。
P.viii 說到底,農村問題從來不止和農村有關,他的背後關連著更廣闊的世界,當全球一體化的序幕拉開,訊息化伴隨現代性強勢滲透,農村的生存,從細處看,是一幕幕揪心的悲喜劇,但從大處看,卻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互相競爭,交融的必然結局。
P.015 陳應松,母親
Case study 桃園pvl做與不做 與計劃怎麽做
家事即國事 個體即全部 細節承載真相
P 014 老人自殺率升高
P 30 留存在世上的印跡,也只是孩子們對他的懷念。
P.30 留存在世上的印跡 孩子的懷念
空間 時間 發展 三個層面看
P.003 天聾地啞的悲劇,若不能用文字呈現
- 120 / 大地上的親人
以女方提出買房的要求為例,村裡有些年輕人,為了滿足女方的條件切辦法先借錢買房,等到結婚後,為了償還巨額債務,又不得不被逼賣房,以致發生白白損失幾萬元手續費的荒唐事情。對他而言,房子如果能夠順利脫手,還算比較好的結果,更常見的情是,因為買的房子地處配套不完善的郊區,自住並不方便,等到想出手時,根本無人接盤,於是陷入了想住不成,想賣想租也不成境地。令人擔憂的是,為了去庫存,現有的政策都鼓勵農民進城買房(有些地方甚至給買房的農民獎錢),然而,以農民的經濟收入,他們顯然買不起一線城市、省會和中心城市的好房子,勉強能購買的,無非是遍布各地的郊區樓盤,若這種政策和農村流行的婚戀觀念形成合謀,讓受制於現實要求,被迫買房的農民,接手那些毫無社區活力的房子,那必將從根基上摧毀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基礎,讓其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。對盲目跟隨流行婚戀標準的當事人而言,因為缺乏對市場的了解和現實的教訓,對被迫購房帶來的風險,他們並無理性的把控,也無應對的方法和經驗。
喪禮同樣如此。在農村,喪禮,尤其是老人去世後的喪禮,當事人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,完全受制於村裡的輿論控制,稍有不同的想法,即被扣上不孝的帽子,從此在村里的輿論氛圍中抬不起頭。婆婆過世以後的情況就是如此,妹妹為了能夠送老人最後一程,曾建議採用佛教的程序給婆婆辦理喪事,程序非常簡單,只需從寺廟帶一些師傅回來,給媽媽念一些超度的經書。和家人商量了幾次,夠長之間都同意,但最後哥哥還是屈從輿論壓壓力,不敢採用妹味提出的喪禮儀式,害怕周遭的人說我們兄妹為了省錢讓老人孤單地走,我理解哥哥,畢竟他要天天生活在熟悉的村莊。喪禮的繁文
- 第一章 嫁人豐三村/121 縟節,誰都知道只是一種程序,但人的生老病死、婚喪嫁娶,對農民而言,程序就是意義本身。 只可惜,在豐三村,種種傳統的人生程序,早已喪失了原汁原味,不再可能傳承其內在的精神精髓,而是被消費主義的油彩塗抹,使得搖搖欲墜的鄉風鄉俗,在急功近利的喧囂聲中,將生活推向一種不確定的未知。表面看來,農村的衰敗和破碎是城鄉二元對立所致,是鄉村無法和城市抗衡的結果,但更為根本的原因,則在於農村已經缺乏一種恆定而又被認可的價值觀念,消費主義、功利主義伴隨社會的流動和新技術的來臨,早已從根子上完成了對農村的攻城掠寨,斷裂而又無法修復的價值觀念,使得更多的村莊只能成為城市的附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