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YCU-IM碩專班

作業2. 閱讀南緯個案

03109222 洪哲文

 

1.評估在2005年左右,台灣的紡織業的狀況

社會的看法
台灣大量的紡織、染整、針織...廠紛紛外移,大部分向大陸移動,有部份也向中南美洲或其他地區移動。我是1980年開始工作,我們公司代理銷售Mobil美孚潤滑油,在80、90年代,紡織行業的銷售量,占我們的營業額比率相當大,因此當一家家紡織廠、成衣廠關門及大量移出台灣時,台灣的工業油消耗量下降的很快,而且持續時間相當長(市場逐年衰退)業者受到的衝擊很大。來到2005年時,部份業著跟著客戶(工廠)到大陸去繼續服務,並尋找商機。但更多的是小型的供應商(油行)終於不得不轉行,或乾脆停業。
若說到當時的看法,可以說社會上普遍都能理解這個趨勢,而各自採取因應的對策。差別在於,調整或改變得早或晚、主動還是被動的應變,以及終究度過困難蛻變成功,還是功虧一簣罷了。

你的看法:(當時的紡織業)是否為一個「好」的產業?
在2005年左右當下的情況是,大陸搶佔了紡織生意的大餅、台、港、韓急遽萎縮,要不是(遷廠)投靠大陸,而是想留在台灣,那肯定壓力極大,就這角度而言,很難說這是個「好」的產業。
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環境的變化,除了考驗南緯同時也在考驗其他競爭者。南緯花了十幾年時間,已經建立了一個組織與(獲利的)生意模式,那麼只要能堅持下去,當有競爭者被淘汰時反而是成長的機會。如尼采說的:「凡殺不死我的,必使我更強大」。從這角度而言,這又是個蛻變、勝出的機會,不該說這不是個「好」的產業。
換句話說,如果是2005年,準備了一筆資金剛剛要投入市場,那麼評估紡織業的情況這應該不會認為是個「好」的產業選擇吧。但對於已經在局中的人,套句巴頓將軍說的「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」, 只能認定這就是個「好」的產業,盡力拼博設法克服挑戰了。

具體證據:
根留台灣但經營全球,利用各地的優勢(包括大陸)的紡織業者,事後證明,終將發光發熱,名揚四海,比如:儒鴻紡織1977年公司創業時,員工4 人,主要從事布料買賣、代工事業開始,如今是世界知名的彈性針織布品; 還有如聚陽紡織的機能性布料、運動服、瑜伽 服。宜進紡織,的導電紗..等等皆是。

2.南緯進行全球運籌的困難點在哪裡?

我認為困難點在於「人」: 從利潤中心的諸侯主義結構,要整合成中央統籌的系統,除了系統、技術問題之外,對改革的堅持力,如何扭轉地方的(消極)配合的對策,我認為這些是成敗的最大癥節點。
系統沒有完美的,只能永不停止的改善。系統不足之處就是要人的信任、和努力來補足與改善。但如果實在無法取得參與者的配合時,也只好壯士斷腕,揮淚斬馬謖。
我以為,南緯的TRGOM成功的關鍵,與董事長能直接面對難點,親自參與、帶頭改革與堅持到底,有絕對的關係。